教育概論-03:教育的理論基礎 - 哲學 II

教師(學科)取向的哲學派別

理性主義

  • 代表人物:蘇格拉底(Socrates) 、柏拉圖(Plato)、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 、笛卡兒(Descartes)

哲學觀

  • 形上學:
    • 世界是二元劃分的,一為表層世界(現象界),另一則是終極的觀念世界(觀念界)。(洞穴寓言
    • 個體特殊的、變動的感覺經驗存在於現象界,而永恆不變的觀念(真、善、美、正義、幸福等等)則存在於觀念界。
  • 知識論:
    • 知識是永恆、普遍性的存在,並只存在於終極的觀念世界
    • 透過天啟、頓悟而獲得知識
  • 價值論
    • 倫理生活必須與「普遍道德律」結合。

教育主張

  • 教育目的:
    • 著重理性的啟發、訓練學生天生的官能、找尋真理。
  • 博雅教育:具知識、文雅與善良的人
  • 課程內容:
    • 重視傳統學科、人文學科
  • 教學方法:
    • 頓悟
    • 詰問法(產婆法)
    • 演繹法
    • 形式訓練說

師生關係

  • 強調教師的重要性,教師是促進學生改變的關鍵,教育的動力來自於教師,而非學生。

經驗主義

  • 代表人物:培根(Bacon)、洛克(Locke)

哲學觀

  • 形上學:
    • 終極實體不存在於心靈中,而是依循自然法則運作之事物。
    • 心靈是經驗的產物
    • 心靈的增長來自於經驗的融合
  • 知識論:
    • 主張人心如白板
    • 知識主要來源為感官經驗
    • 歸納法(新工具)
    • 知識就是力量
    • 破除四大偶像:種族偶像、洞穴偶像、市場偶像、劇場偶像
  • 價值論:
    • 價值隨著時空而改變
    • 倫理學基於自然規律

教育主張

  • 教育目的:
    • 讓學習者獲得實質的知識
    • 適應社會以及自然
  • 課程內容:
    • 側重於「實物」,講求唯實學科與自然學科
  • 教學方法:
    • 重視實物教學法以及旅行體驗
    • 科學研究實驗

師生關係

  • 學生的需求及興趣為主,教師屬於輔導角色
  • 教師必須要考量到學生的自願性與個別差異

批評主義

  •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調和者
  • 代表人物:康德 (I. Kant)

哲學觀

  • 知識:先天形式(內在理性範疇) + 後天經驗(外在感官經驗)
  • 內在知識範疇包括十二種形式:量、質、關係、樣式範疇
  • 知識的形式具有一致性,但知識的內容則沒有一致性標準 (主體建構而來)

教育啟示

  • 教育必須要學思並重
    • 提升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
    • 提升學生正確辨識知識的能力

學生(興趣)取向的哲學派別

實用主義

  • 代表人物:杜威

哲學觀

  • 形上學:
    • 經驗在於擴充的心靈內涵
    • 智慧是心靈的最高表現
  • 知識論:
    • 知識來自於個體與環境的互動,是一個經驗不斷的重組與改造的過程。
    • 知識的特質:繼續性、工具性、試驗性、行動性、創造性
  • 價值論:
    • 價值發生於是否有用(有用者為真),且是不斷變化
    • 人性是可變的 (人沒有固定的善惡)

教育主張

  • 教育目的:
    • 教育無目的(僅有內在目的,而無外在目的)
    • 教育即生長(讓學習者成長與發展的持續過程)
  • 課程內容:
    • 教育要提供活生生的生活經驗活動課程
    • 教育內容必須要與興趣及努力融合
    • 教育知識必須要能運用於生活之中(教育即生活)
  • 教學方法:
    • 做中學 (實際操作與體驗)
    • 問題教學法

師生關係

  • 教師為輔導者
  • 學生為主體者

存在主義

  • 代表人物:祁克果、尼采、海德格

哲學觀

  • 形上學:
    • 存在先於本質:人的本質是個體主動建構而來。
    • 解決人類基本問題:人的焦慮感、疏離感等等。
  • 知識論:
    • 強調主觀的真理,無任何先驗真理存在
    • 真理是個體的內在生活體驗,是自我主動建構
  • 價值論:
    • 重視個人的獨特性以及情性
    • 強調個人自主意志、自主抉擇與負責、參與性
    • 在憂慮中產生價值
    • 思考死亡的意義

教育觀

  • 教育目的:
    • 旨在培養自由且負責的人
    • 培養人的氣質 (人味兒的知情意教育)
  • 課程內容:
    • 透過各種文學、藝術、舞蹈、戲劇等讓學生表現自我
    • 情感教育、生命教育亦是重點
  • 教學方法:
    • 重視師生為「吾與汝」(I-Thou)的相互主體性關係
    • 讓學生盡情的開展、表現自我。

社會(批判)取向的哲學派別

後現代主義

  • 代表人物:李歐塔、布希亞、羅狄

哲學觀

  • 反對任何後設敘述,主張顛覆知識本源
  • 知識論以虛無或相對主義出現
  • 溝通僅在悖理邏輯破除理體 (logos)
  • 讓所有人能夠發聲
  • 重視去中心化、反傳統、反權威,呈現多元化的個體
  • 訴求個人主體性的發揚。

教育觀

  • 教育目的:
    • 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肯定自我的胸襟
    • 批判性思考能力
  • 課程內容:
    • 主張課程宜打破學科邊際
    • 提供動態循環且多元的課程
  • 教學方法:
    • 教師為轉化型知識份子
    • 提供無宰制之溝通環境

批判理論

  • 代表人物:阿多諾、哈伯瑪斯

哲學觀

  • 重視意識型態的批判,強調個人的自覺與自決以促成自主且自律的個體 。
  • 知識論為真理共識觀,強調互為主體性的理性論辯, 以建立共識。
  • 批判工具理性以及科技理性的不當。
  • 重視良好溝通環境的型塑,以增進溝通協調。

教育觀

  • 教育目的:在於維護人類理性,建構個人與社群間的和諧關係。
  • 課程內容:以人為主體,鼓勵多元參與,在溝通的歷程中,拋棄意識型態
  • 教學方法:提供學生無宰制的環境,使學生能達到質疑、反省、解放與重構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